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这是一本明晰易懂的书”,即使没什么建筑方面知识的人,如我,也能很轻松地阅读,尽管其中有些人名和主义可能要稍微google一下。这也是一本好玩的书,以10种不同的日本人住的10种住宅为主题展开议论。
“当初写《十宅论》的时候,正处‘泡沫经济’盛行之时。”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家为主题,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日本文化。同一样事物,处于不同的“场景”之下将会有不同的诠释,尽管只是细微的变化。如一朵野花,当它处于清晨野外的露水之中和处于优雅的茶室之中,其意义就完全不同。日本的住宅围绕着“场所”这一微妙的主题各有不同的表现。
这本书作者写于纽约学习期间,这种地理上的距离使得这本书变得很特殊,如果作者身在日本或者更远的地方,或许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在《十宅论》的序中作者一再强调这些文章有些夸大而不符现实,只是其中的假想也许很值得一看。我本身没去过日本,不了解日本现状,但是与这本书所写的是否现实无关,里面的内容是有趣的。一本书能写得有趣,已经很了不起了。
题外:从2010年年末开始写“每周读书”,到现在有一年多了,只是其中有几个月时间因为旅行或者工作或者考试是没在写的,最近在学校呆着也就写得比较多,暂时就不计较“第几周”的严格要求了,写一篇加一周,当时对以前没有写的那几个月的补充好了。
============== 笔记 =============
十种住宅:
1.单身公寓派
“单身公寓”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是特别值得一提的空间发明。在五六坪的面积里,省去了繁琐的空间隔离,把生活必备的厨房、卧室、浴室、起居室放在一间屋子里,称为合理的“一室空间”。
其原型是旅馆的客房,而且是商务旅馆的单间。专门为处于生活状态不定的迟滞时期的人们而设。“单身公寓”使人联想到旅行和性。旅行是居住者在不断流动中游荡,性则是与他人的交流,这两者兼具的作用,就是居住者能够在这一狭窄的密闭空间里打开“意识的通风口”。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床、电话、电视机之外还有很多“生活必需品”。这些必需品在生活久了之后就必然会带来“生活臭”。而“生活臭”则意味着旅行的终结。所以单身公寓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生活臭”(所谓的“生活臭”,就是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屋子里生活太久之后,屋内因空气流通不畅而产生的不好的味道)。通常“单身公寓派”的做法是利用“高科技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来处理这些“生活臭”。比方说冰箱、烤面包机和吸尘器之类的。
2.清里食宿公寓派
食宿公寓是在欧洲各地普及的一种提供食宿的住宿设施。日本于1970年始建第一栋食宿公寓,到80年代全国大于有2500栋。
清里公寓派最基础的就是把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作为原型,“断片的复制”而成。表面上这种“断片的复制”——即每种风格各复制一小部分,如乔治风格的门廊和阿尔卑斯风格的花台等——是由于缺乏专业设计师的参与,只由“食宿公寓派”住宅的居民和街区的木工建成。
食宿公寓派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女性,多数是女高中生、女大学生和女白领。食宿公寓派的建筑受到了这些人群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断片的复制是由这些人各自内心的期望传达给木工造成,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由于日本文化里面独有的文脉依存性、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作用。同时支撑“食宿公寓派”的是一种对西洋文化的崇拜。
食宿公寓派中最有特色的空间大概要属卫生间了。她们在卫生间这个封闭的密室中,能够代表小姐太太们喜好的,温柔的、可爱的小东西简直多得快要放不下了,俨然是个别样拥挤的世界。
3.咖啡吧派
“咖啡吧”是诞生于70年代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不同于酒吧,咖啡吧不提供性以及性相关的服务,来咖啡吧的人们只是把咖啡吧当作一个舞台,一个用于欣赏自己的舞台(其实就是装13的舞台啦)。
“咖啡吧派”的住宅就是类似咖啡吧,把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他们只承认那是一所住宅,而拒绝承认那是一个家。“咖啡吧派”住宅没有明显的外观特征。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也只能是“没有任何特征”的特征。
对于“生活臭”的处理,咖啡吧派的做法是把“净”与“不净”隔离开来。
咖啡吧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椅子的偏爱。咖啡吧派选择的椅子首先必定要是高价的,另外一定要是意大利制造的或者意大利风格的椅子。咖啡吧派也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期的一种表现,只是在婚姻的“审判”来临之前,为度过短暂又空虚的迟滞时期而准备的一种住宅形式。
4.哈比达派
“哈比达”是池袋西武百货店对面的家具专卖店。原本是英国的一家家具专卖店。哈比达卖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也并非“便宜货”。如果要大致概括一下哈比达家具店里名目繁多的商品,那就是注重实用性而不讲究多余装饰的简单设计的商品。所谓的“哈比达派”就是由哈比达家具店里的商品作为主要构成因素的住宅。
哈比达派的人们喜欢理论,无论面临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开始考虑,从本质开始考虑。有笑话说:“他们对于晨浴能使人心情愉快这件事,都一定要讲出一番道理来。”
哈比达派崇尚不遮丑的设计。开放式厨房、厨房和餐厅之间的送餐窗口、设在厨房旁边的早餐台这些设计的诞生,已经他们在全日本家庭中广泛的应用,就是哈比达派造成的。
哈比达派本质上还是对于西洋文化的崇拜,以“合理主义”为理论包装的崇拜。
5.建筑师派
“建筑师派”指的是委托建筑师来设计住宅的人们。一般会认为这些人是欣赏建筑师的风格才这样做的,事实上这些客户们根本就不在乎他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他们之所以会将目光投向建筑师是出于一种“草根般”的孤独感。
通常人们会处于两种原因来委托建筑师设计住宅。一种是想通过借用建筑师的名气来提升住宅自身的价值。另一种则是借助设计师作为“信息之窗”的力量。
讲解这一派的时候作者还讲到茶道宗师千利休的“价值逆转”和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建筑界的“价值逆转”。
安藤忠雄一方面想要将现存的住宅审美意识转向对“闲寂、恬淡”之美的崇尚,另一方面又绝不提倡“寒酸”的住宅建筑。说到底,利休和安藤都看得清楚明白,无论是茶道界,还是“建筑师派”的住宅建筑界,都是以金钱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世界。
6.住宅展示场派
“住宅展示场派”就是将住宅展示场上展示的住宅买下来作为自家住宅的人。
买下一块新地建房子,对于普通工薪层来说,是一生只能有一次的买卖。它的巨额资金耗费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拥有一所住宅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这种错觉就是被称作是“住宅人生化”(在现在的中国,不需要买下一块新地,仅仅一套房子就已经是终极目标了)。
展示场派的成功有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不怕采用折中手段;
第二,坚持引入“表象”;
第三,打着“合理性”的幌子,卖西洋的“面子”;
第四,最大限度地活用照片。
7.独门独院派
“独门独院派”跟“住宅展示场派”可谓是亲戚关系,因为它们都是靠“房产信仰”来支撑的。差异就在于“住宅展示场派”靠宣传手册看商品,而“独门独院派”则没有宣传手册,必须亲自到住宅去察看。
“独门独院派”的特点是靠种类取胜。首先在外观上,越丰富的外观越好。
8.俱乐部派
与银座的俱乐部类似风格的住宅叫做“俱乐部派”。
俱乐部派具有空间的排他性,就是别的人进不去,进去的门槛高。在住宅里模仿俱乐部的风格,正式为了象征空间的排他性,以显示出住宅的高贵。
俱乐部派的特点是“深藏不露”、偏爱围墙、用金钱建筑起来。
9.日式酒屋派
采用像高级日式酒屋的建筑风格的住宅,被叫做“日式酒屋派”。
日式酒屋的内部设计基本都是和式风格的。
“日式酒屋派”有一个特征:觉得自己的住宅,要比俱乐部派的住宅更高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建筑才是符合日本传统的,清洁、干净、保守,与自然融为一体。
10.历史屋派
历史无派值得就是,几代人都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很多建筑家给自己建房子都不是从新地建房,而是在就有的古老民宅的基础上改建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