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 OKR 实践 02

Dec 3, 2021 at 12:37:17

我的个人 OKR 实践 02

你好,我是 Justin,这是我写给自己的个人 OKR 实践第二篇。

上一篇文章提到一开始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把手里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直到今年(2021年)十月底,我在做十月份的回顾和开启十一月计划的时候发现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的 dream life。于是我开始做大目标的拆解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计划的三段论

一、计划的三段论

单纯从逻辑上讲,假定我知道“目标”是什么,假定对目标的“分析和计划”是合理的,那么只要我能够顺利“执行”完拆解出来的计划,我距离目标就更进一步了。

这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先有一个目的地,然后设计航线,再升帆起航,在途中对抗风雨,披荆斩棘最终抵达。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时时测量是否偏航,需要决策是否修正方向,甚至是否需要变更目的地。所以上述三段论还需要测量与修正以实现自我完善。

这个测量和修正的过程我放在“回顾”阶段来做。周期性的回顾可以对我们的执行状况进行评估,也可以对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正。

这个假设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如何确保每一阶段都能做到“合理”呢?根据我为时不长的实践,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没法一步到位,回顾和修正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

个人 OKR 不是公司 OKR,没有办法由一群人讨论敲定然后层层传递。个人 OKR 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只有我自己去尝试了才知道每个阶段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虽然无法集思广益,但是个人 OKR 的试错成本低,修正每个阶段也相对容易,这是个人 OKR 与组织 OKR 相比最大的优势。

二、怎么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呢?

这真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一开始我参考 Google 制定 OKR Objectives 的方法:

Objectives are ambitious and may feel somewhat uncomfortable

他说要足够 ambitious 甚至 uncomfortable,结合我在 Atomic Habits 这本书学到的,我应该关注我本人这个 Entity,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往这个方向思考。孟岩的这篇文章讲了他制定组织 OKR 的思路,可供参考。但是我觉得从非常宏观的视角去看使命、愿景之类的还不适合现阶段的我。所以我干脆把目光放得短浅一些,先关注当下的我

去年(2020年)我觉得自己太弱了,所以在播客中立了个 Flag: Be a Tough Guy。这个 Flag 去年完成得还不错,所以今年我希望更进一步。

去年我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人看上去从容自信,是因为它具备了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只要变得足够强大就好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真的是这样吗?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人,能力出众的很多,其中也有不受大家欢迎,我也不喜欢的。如果我都不喜欢,那我肯定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年初我受另一句话的启发,修改了我的理论:

Title makes you a manager. Followers make you a leader.

这种 title 一般是在学校、职场等地方,由其他在该体系中更高级的单位授予你的。你可以在这个体系中获得一定的权力与地位,可是一旦离开了这个体系,这个 title 啥也不是。我回想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们,确实有些人是值得追随的,有些不。那么我希望成为哪一种人呢?

这就是我年初设定目标时的思考,虽不完美,但好过没有。这个不完美的思考经过几个月的迭代更新,现在变成了:向“理想的自己”靠近

这个目标显然还不够好,它不够具体,也缺乏可执行性,但它是现阶段的我希望航向的目的地,是受我的情感认同的

丹尼尔·卡尔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讲认知系统分为系统 1 和系统 2。系统 1 大意是我们耗能低的,直觉的,快速判断决策的,多数时候无意识作出行动的系统;系统 2 则是耗能高,需要意识深度参与计算的,反应慢的系统。每年一到年底年初,就有很多人列出一堆新年愿望之类的,列完了就感觉好像做完了,搁一边不管了。我觉得这里面系统 1 的影响功不可没。因为列出来的东西满足了想象中的欲望,所以反而说了之后就再也不做了。既然它是系统 1 的缺陷,那就应该以毒攻毒,使用系统 1 来对付它。这也是我不断提醒自己的一点,设定的目标一定要是我的情感认同的,否则一定会影响后面的执行

哪怕这个目标它缺乏可执行性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缺陷,我可以交给“分析和计划”阶段来补充。

所以在设立大目标这里,我采用了 OKR 的做法,并在每个回顾周期重新审视我的 Root Objective,时时对其进行更新。在 OKR 中,大 O 又可以被拆解成多个小 O,我会针对每个小 O 设定 KR(Key Results),最终落到每个月的计划表中,成为 Bullet Journal 中的 Daily Tasks。

关于 OKR 是什么,如何实践,在网络上已经有非常详尽的资料,原理本身也不复杂,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三、大 O 拆小 O:生命之轮

严格来讲把 Objective 定为向“理想的自己”靠近不太符合 OKR 的要求,但既然是我的个人 OKR,又不是给组织用的,怎么对我有效就怎么来好了。

我的大 O 拆解过程跟定大 O 的探索是类似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我只是把手头已经在做的项目,或者把自己想到的没做好的事情简单罗列了之后进行归类:

  • 播客
  • 写作
  • 财富
  • 健康
  • 人际关系(就是家人朋友)
  • App
  • 工作

然后我再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试图制定一些看起来符合 SMART 原则 (SMART criteria)的任务(tasks)。因为我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促使我完成任务(比如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遵守约定),所以看上去这个东拼西凑的计划好像运转得还可以。

后来我发现这个做法并不科学,哪有人大 O 下来直接就拆成项目的。于是我想到去年上过的一个Coaching 培训课,老师在课上提到过一个小工具,叫做“生命之轮”(Wheel of Life),大概长这样:

Wheel of Life

假设用一个圆表示一个人的人生,图中每一个扇形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八个方面(可以自己选)。每个方面有 0-10 的打分点,自己给自己打分后再把点连成黑线,如上图模样。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这个黑线连起来的轮子就是驱动人生的轮子”。结果在场参加培训的人,画出来的轮子都不会很圆。老师用这个工具来提醒大家,人生中是否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被自己忽略了。比如某个事业上成就很高的人,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理想化的人生应该每个方面都很圆满,没有短板,但现实是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做不到尽善尽美。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长期计划,试图在每个重要的“扇形”都做出一点行动,不至于完全不管不顾。

所以最近我又借用这个“生命之轮”的分法,重新给我的大 O 进行了拆分,目前分为五个部分:

  • 身心健康
  • 财务状况
  • 人际关系
  • 职业生涯
  • 创造成长

看上去比按项目拆解好多了,暂时就这样,等下一个回顾周期我再看看是否需要更新(做 12 月计划的时候我又更新了一次)。

每个人的生命之轮各不相同,上班族的,自由职业的,有小孩的,没有小孩的。暂时我只分析了这几个方面,找出问题,提出目标,制定方案,然后分配到每个计划周期内执行。

假定我的简单三段论是成立的,那么只要我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理论上生活就变得越来越理想啦!

四、正因为不简单,所以更需要学习

做出一个好的计划很难,仅仅是制定大 O,拆解小 O 这里我就已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脑袋都想秃了几个。但是我很喜欢 Paypal 黑手党的 Peter Thiel 在 Zero to One (《从零到一》)一书中说的:

Bad plan is better than no plan.

并且从上文叙述也可以看出,我给自己设定的大 Objective 一直在变,一直在“迭代”。拆解小 Objectives 的办法也在时时更新。所以诚如第一篇文章所云:一定要对自己足够诚实

个人 OKR 是做给自己看的,你可以不公开给任何人。我个人的体会是,有些计划一旦说出来了,大脑就好像在告诉我“已经做完啦!”,反而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我的建议也是除非是合作项目的 OKR,比如我和搭档一起做的播客节目,否则其他计划都只给自己看就可以了。Objective 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设定的计划能否真的被实现,这些务必务必要对自己坦诚。

只要能时时修正自己的 Objective 和计划,它就可以自我完善。所以计划做得再差也没关系,慢慢把它变得更好吧!

下一篇我将介绍我是如何根据小 O 设计具体计划的。

不知道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有在做长期计划呢?如果你也有长期计划经验的话,不妨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的做法吧。

2021.11.21/下午
于自居

P.S. 其实个人OKR这个话题的文章我10月底做回顾的时候就开始写,但是怎么写都不对劲,推翻重来好几次。我觉得作为一个还在探索中的人,不应该写这种看上去像在“教别人怎么做计划”的文章。所以最后我把写作的目标修正为“分享我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即便如此,写了四篇之后我又犹豫该不该发了。有一天我做完11月份的回顾和计划,觉得比10月份又多了一些心得(比如我想到需要在回顾阶段增加一个“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的验证环节),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了第一篇。没想到读者朋友们不仅没有差评,还给我点赞了,这种真的很棒。谢谢大家。

个人OKR实践系列

参考资料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