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21 多丽丝·莱辛 -《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

May 5, 2011 at 23:30:00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 ),得奖理由:“她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這方面女性體驗的史詩巔峰。”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

《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是1988年写就的一部小说,应当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恐怖的悲剧。小说描写了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诞下第五个孩子——一个怪胎——之后发生的变化,人性的阴暗面在小说中被生生揭露出来,残忍得令人眉头紧皱,手脚痉挛。
小说的主角是一对夫妇,生活算不上富有,但希望生很多很多孩子,所以负担会很重。丈夫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后又分别再婚,所以他有两对父母,其中一对父母很富有,所以能支持他们住在大房子里,生养多个孩子——尽管几乎所有的亲戚不赞成他们多生孩子。在诞下前四个孩子的时候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大房子,很多孩子,每年圣诞节、复活节都有很多亲人到大房子来度假,大家热热闹闹,幸福美满。一切祸起在第五个孩子,班。当班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就异常躁动,踢得母亲痛不欲生,不得不经常服用镇静剂让腹中胎儿安静一会儿,怀胎八月,早产诞下班。在班出生的时候,夫妻俩没有了以往迎接新生儿的喜悦,这是一个怪胎,与其说是个婴儿,还不如说是一个侏儒或小怪物。
班生性暴戾,躺在婴儿床里都把第四个孩子保罗的手强行拉进栏杆扭成重伤。圣诞节、复活节的派对还把亲人访客的狗和猫勒死,令人头痛不已。所有的亲人一听说班都感到恐惧,最终他们受不了这个天生怪胎,把他送进所谓的“疗养院”里,还是小孩的班在那里接受非人的待遇。他被束身衣缚住,每天被注射大量镇静剂。那里的孩子全是怪胎,全是被父母遗弃的畸形,他们通常都活不久。在班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家里恢复了平静,但是女主角忘不了班,她无法想象班在那个地方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于是有一天,她冲动地跑去把班接了回来。
原本就暴戾的班回来后变得更加异常。他开始恐惧一切事情一切人,尽管一段时间后他慢慢平静但是他仍旧是个怪胎。班在这个家庭里注定是一个噩耗。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四分五裂,孩子们会长大,他们都不愿与班一起,孩子们有的去了祖父家有的去了寄宿学校,而保罗,那个被班扭伤手臂的孩子,由于恐惧得了心理疾病。丈夫为了孩子的学费为了支撑家里四处奔波,这个家,女主角和班是一边,其他人是另一边,显然,女主角被视为罪人和背叛者。
班慢慢长大,但是他在学校里没学到任何东西,他就像个出现“返祖现象”的怪人,是野兽。班后来上了初中,结识了很多不良少年。逃课,打架,偷东西。天天聚集在家里,或者离家出走。
这部小说以女主角的视角,讲述着这些冷酷的事实。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正常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忽然之间降临一个怪异的孩子,他们能有什么反应,他们应该有什么反应?在道德与现实之间的迷惑,在母爱与家庭之间,女主角进退两难受尽艰辛。其中透出的各种复杂的思考令人深省。读者不由得将自己置身于主角的角度,一个畸形的,给家里带来巨大灾难的孩子,我该怎么办?留在身边,会毁了家里,丢弃他,太残忍。从旁人的角度,可以用对整个家庭好,甚至不针对这件事,其他的事情拿集体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出来,为了大局好,那么当事人呢?从旁人来看,个体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渺小的,无谓的。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我就是我的全部啊。我的人生,我的生命,我为什么应该受到这种可怕的对待?

 

《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是上一部小说的续篇。这一部小说以班的角度,讲述了成年的班在街头流浪的悲惨经历。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体验,上一部小说试图以道德的冲突来唤醒人性的思考,这一部这直叙班在流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可怕的遭遇,让人看到这个社会各种阴暗的角落。然而这些阴暗的不公的对待又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会存在的,而这种理所当然才是真正的可怕。这一本书我只是匆匆翻过,能看到整个故事的概貌,大约班在流浪的时候受尽欺侮,只有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妓女是真心对他好但是老太太后来死了,妓女后来离开了,班孤苦一人随一个正苦寻拍戏题材的导演流浪他乡。在那里又讲述了另一个妓女的悲苦故事。而我相信这些事情,事实上是存在的。这也正是可怕的地方。这些残酷的事实是存在的。

=========题外=========
有时我会想,人与人之间的确是有差别的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终其一生都没有交集。当我们拥有教室、宿舍、图书馆的时候我们浪费生命,在过度的娱乐中慢性自杀而地球的另一边却是连出版的条件都没有,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也许就一块石头上面架一块木板,那里的人们渴望读书而没有书读。当然这点的差异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条件好的人浪费,其实条件好的地方人们拥有的过度的信息量,而条件贫瘠的地方则是信息饥渴,这但不可忽视。另外是像普通的大学生,生命轨迹一般都比较平缓,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路过来都在学校之中,但是在道上混的兄弟却是另一番生活,二者可谓差之千里。倒不是说二者孰优孰劣,但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却可以说完全没有交集。更别说还有上流社会,中层社会,官僚,贫民等各种各样的生活。这些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就是自己的一生啊,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啊。理不清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就会导致混乱,我是混乱了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