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 黑手党(每周读书 六十七《Zero to One》)

Nov 27, 2014 at 20:33:49

Paypal 黑手党(每周读书 六十七《Zero to One》)

Paypal 的故事

2014 年是阿里大放异彩,马云功成名就的一年,关于阿里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阿里,而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一家同样有着传奇色彩的电商公司——Paypal。

16 年前 Paypal 还是一家名为 Confinity 的创业小公司的一个服务,正处于“互联网泡沫”势头正猛的时候。今天我们熟知的互联网巨头 BAT 三家都是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幸存者,后来也都成了大赢家。Paypal 也是在这个乱世当中起家的。2002 年 3 月,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Confinity 与 X.com 完成了一次并购,随后他们就把这个服务开始不断地升级拓展,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在 2002 年成功上市。上市后不久,就被 eBay 以 1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这笔巨额交易造就了三个亿万富翁(Peter Thiel, Elon Musk 和 Reid Hoffman)以及大量的百万富翁,这帮人在 Paypal 被收购后不久就纷纷离职,有的开始了二次创业,有的则干起了天使投资人的生意,并且这些人都干得不错。我们来看一个列表:

  • Tesla Motors (特斯拉)
  • YouTube (2006 年 16.5亿美元卖给 Google)
  • Yelp (点评类网站)
  • LinkedIn (职业社交网站)
  • SpaceX (全球第一家私人太空公司,造火箭的)
  • Yammer (12 亿美元卖给微软)
  • Palantir Technologies (帮助美国政府发现恐怖活动,定位恐怖分子。2010 年后接受金融客户,帮助定位金融犯罪活动。)

这些在今天我们看来鼎鼎有名的公司,无一例外全部出自当年 Paypal 这帮人之手,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投资过的成功的公司甚至还包括 Facebook。并且他们在创办这些公司的时候,通常两三个人互相扶持或者一同创业的。比如 YouTube 就是由其中三个工程师一起做出来的,比如 Elon 创办的 SpaceX 就接受了来自 Peter Thiel 的投资。正是由于 Paypal 这帮人离职后仍保持密切的联系,才使得他们被视为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于是 2007 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一次专访中,记者给他们拍了一张著名的照片,配了个响亮的名号——“Paypal 黑手党”(Paypal Mafia)。

在这张照片中,当年最大的股东 Elon Musk 因为行程关系没有出现,他是特斯拉和 SpaceX 的创始人,也是 Paypal 黑手党中身价最高的一位。

另一位“教父级”人物 Peter Thiel 则在 2012 年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一门课—— CS 183: 创业。当时有一位叫做 Blake Masters 的学生,在听了这门课之后把自己做的笔记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这些博文一炮而红,硅谷人争相阅读。后来 Peter Thiel 找到 Blake 帮忙,把他对于创业的思考整理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Zero to One》。

从零到一 (Zero to One)

我们说人类的历史是前进上升的,那么今天就应该不同于过去,而且是日益发展的。经过长期量变的积累,我们可以得到质变的突破,比如工业革命,比如互联网的诞生。在《Zero to One》这本书里,作者提到这种推动历史的进步大概有两个维度:

  • 一个是水平的,从 1 到 n,也就是把现有的东西做得更好。
  • 一个是垂直的,从 0 到 1,也就是从无到有地创造新的价值。

对应到我们当下社会的发展来看, 1-n 即是全球化,就是把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copy 到发展中国家,然后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最终变成“世界是平的”,这就是当前中国在做的事情,疯狂复制美国的一切先进的技术与价值。

而 0-1 则是科技的发展,在今天尤指计算机科技的发展,通过创造新的技术来改变世界。这就是美国现在在做的事情,Google,Apple,特斯拉这些公司都是在创造新的价值,在做技术的突破。

从 0 到 1 比从 1 到 n 困难,但是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本书讲的就是怎么做到从 0 到 1。但是0-1 这件事情没有银弹。作者并没有给出,也给不出一个具体的步骤,告诉你怎么成功,因为能够从 0 到 1 的事情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是真能有个方法论量产出来,它就不是 0-1 了。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其实是在告诉你如何学会思考,从而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步骤,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成功是靠运气还是技艺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

一个人的成功跟他的运气有很大的关系,运气占的成分甚至达到 50% 以上。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其他人,我想 80% 的人都会同意。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尽管老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但是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个说法。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是哪里不对,才明白为什么我愿意相信这个说法,道理很简单:这只不过是 loser 的自我安慰罢了。

成功的人通常会谦虚或者虚伪地会告诉你成功主要是靠运气,而 loser 则会告诉你成功当然要靠运气的啦。这里面潜台词就是:你看我现在活得不怎样其实不是因为我没能力,只是我运气太差啦,而运气这玩意儿可不是我能掌控的,所以我是怀才不遇,无可奈何啊。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承认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运气,说白了就是靠概率,那么无异于承认你的人生就是一张彩票。但是现在有 Paypal Mafia 这帮人做出一连串非常成功的事业在,有 Elon Musk 牛逼哄哄的 SpaceX 和 特斯拉在,有乔布斯艺术与人文交叉的 Pixar 和 Apple在。假如这些人全都中了彩票,那么我就该怀疑我所处的这个平行世界的真实性了。在这本书里,作者就很直白地说了一句: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觉得你的人生是一张彩票,那你还看这本书做什么呢?

所以现在我更愿意相信成功的原因里面,运气的成分其实没那么高,人生并不是一张彩票。

特斯拉的七颗龙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黑手党创办的公司不是掷骰子得到的成功,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途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秘密呢?你要神龙给你实现愿望好歹还得集齐七颗龙珠对吧。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龙珠的位置,但是却给出了龙珠雷达——七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答好这七个问题,你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哪七个问题?

  1. 工程问题 Engineer
  2. 时机问题 Timing
  3. 垄断问题 Monopoly
  4. 人的问题 People
  5. 分发问题 Distribution
  6. 持久问题 Durability
  7. 秘密问题 Secret

接下来我们以特斯拉为例,看看怎么解答这七个的问题。

1. 工程问题:你能否做出技术突破而不是技术改进?

特斯拉在电动车技术上面要遥遥领先于其他汽车公司。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公司就采用了特斯拉的电池组,奔驰则用了特斯拉的传动系统,丰田则用了特斯拉的发动机。这种技术上的领先就有如 iPhone 在手机上的领先,是后来者无法望其项背的。在本书的第三章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中,作者就讲到了 Google 和 Apple 是如何凭借技术优势独占鳌头的。

2. 时机问题:你要做的这项事业在当下是个好时机吗?

在 2009 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支持洁净能源,发展绿色科技,当时美国政府对很多绿色能源公司都发放了巨额的津贴,但是很多公司后来都挂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2010 年 Solyndra 这家公司的破产,直接导致奥巴马卷入公众强烈的质疑。就在这短短几个月的黄金时间里,特斯拉的创始人 Elon Musk 就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政府手中拿到了 4.65 亿美元的津贴。这笔钱即使放在在今天来看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里有的人会觉得,这不就是狗屎运嘛,这不就是彩票嘛?其实不然,如果不是 Elon Musk 去谈这笔钱,就是给你十个奥巴马我想捞不到什么好处。

说到 Elon Musk 这个人,作为特斯拉的首席产品设计师与 CEO,他是个工程师与推销员的结合体。Salesman 翻译成推销员可能给人逼格不够高的感觉,其实不然,推销员是有几层境界的。最 low 的就是在大马路上隔开几十米一眼都能看出来是个房产中介的那些人,更高级一点的是,给你销售产品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他是推销员,直到你付款了才恍然大悟:哦,又被人忽悠买东西了。最牛逼的推销员则是从头到尾没有给你一丝感觉他是一个卖东西的人,你不但心甘情愿地花大钱,而且花了之后还会对它感恩戴德。Elon Musk 就是这么一个顶尖的销售人员,他能够看到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并成功地薅了一笔羊毛。

3. 垄断问题:你是从大盘的细分市场开始做起的吗?

在这本书第三章提到两个经济学上典型的市场形式,一个是垄断(Monopoly),一个是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垄断好理解,Google 在全球搜索市场就是一种垄断,理想状态下一个市场会被一家公司完全掌控。而一旦一家公司垄断了一个市场,他就可以随意左右这个市场的价格。反之,完全竞争则是指有很多家公司在统一市场处于竞争当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左右市场的价格。

本书有一个章节在专门讲这两个经济模型,这里不详述,大意是想要在一个市场获得最大利益,必须得是垄断,竞争只会让企业疲于战争,失去创新,几无利润,最终惨淡收场。而要实现垄断,首先得从一个大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做起,统治了这个细分市场之后,再渗透到其他的市场,最终实现大市场的统治。

Facebook 一开始就是从哈佛大学做起,后来才慢慢扩展直到今天渗透到了全世界。特斯拉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很好,他首先在汽车市场这个大盘中选择了一个能够实现统治的细分市场——高端电动跑车。试想一下现有的家用汽车市场,普通大众可能一辈子就买一辆车,那既然市面上有那么多成熟的汽油车,我干嘛非要买一辆电动车呢?但是富人不同,尤其是买得起超跑的富人,开一辆特斯拉能显得自己支持绿色环保,既尝了鲜又收获了名,何乐而不为?而且特斯拉百公里加速不到 4s,同样性能的跑车价格可就高了去了。于是 2008 年,特斯拉卖出了 3000 辆电动车,但是平均每辆车卖了 11 万美金。从小市场做起也让特斯拉得以研发更为便宜的车型——Model S,开始进军豪华轿车市场。到 2013 年,特斯拉已经卖掉了 20000 辆以上的轿车型电动车,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焦点。

4. 人的问题:你找对创业的合伙人了吗?

前面第二个问题提到 Elon 是一个工程师与推销员的结合体。所以 Elon 在组建特斯拉公司的时候,招募了大量擅长技术与推销的人。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来阐述人(包括员工,管理者,股东)对于一个公司的的重要性。

这里作者提到三个概念:

  1. 拥有(Ownership,法律上拥有这个公司)
  2. 占有(Possession,事实上在最前线做事,使得这个公司可以运作下去的人)
  3. 控制(Control,形式上控制这个公司的方向、决策的人)

在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拥有权,或者或股权,会被分配到创始人,员工和投资者三者手里。最前线的码农和管理者是在干活的人,享受占有;投资者和创始人则制定各种决策,做大方向的指引。

这种模式看上去理想状态中是可以完美运作的,但是人都是复杂的,在本书第九章 Foundations 中作者做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关于特斯拉的内部运作作者没有更多的表述,但是我想这颗龙珠的位置,应该就在这一章之中了。

5. 分发问题:你是否有销售你的产品的渠道?

有一个可能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尤其是码农,可能心里都觉得销售人员没干正事。比起自己整天写大量的代码,做很牛逼的技术活,那些 BD 不过是做在办公室打打电话,跑出去跟人家吃餐饭,发发朋友圈晒晒照片罢了。这也是 99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销售不值得重视。但是其实不然,销售和产品是同等重要的,本书第十一章 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中就探讨了销售的重要性。

就像乔布斯执意要建 Apple 的 Retail Store,特斯拉也拥有自己的实体店。传统的汽车公司如福特和现代,都是只生产汽车,交给经销商来做销售。但是特斯拉却是自己包下了整个分发链,自己做销售,自己做售后服务。这种自己建立门店的做法固然会带来比较高的成本,但是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跟苹果一样,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品牌,从长远上看,其实是在帮公司省钱。

6. 持久性问题:10年、20年后你觉得你还能守住你在这个市场的位置吗?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生命周期的问题,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考虑怎么让自己的企业在一个市场中持久生存下去。

对于特斯拉来说,他们现在想要进军的市场是相对较为平民的市场,对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来说,一辆车是可以用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有的。所以这个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就比较长。而比起其他传统汽车公司来说,特斯拉还处于成长中,他们还会持续打鸡血,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以应对更长时间的变化带来的考验。

从大局上来说,绿色能源或者说新能源取代日渐枯竭的石油是一种趋势,特斯拉是走在绿色能源前沿的,尽管我们不能断言 10 年后绿色能源会替代石油,但是历史的趋势总是这样的:当一项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可替代的东西。特斯拉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汽车还有待时间去验证,但是在市场持久这个问题上,10 年、20 年特斯拉是不会有问题的。

7. 秘密问题:你是否拥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机密?

本书的第一章开篇 Peter Thiel 就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鲜为人知的重要的事实吗?(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本书也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这本书解答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跟具体的案例紧密相关,特斯拉有他自己的答案,比如说特斯拉知道,时尚会引起大众对绿色能源的兴趣。这点 2012 年张小龙的 8 小时演讲里也提到过:时尚是一种驱动力。但是很少有绿色能源的公司看到这一点。

特斯拉从这点出发,力求打造让司机看起来很酷的特斯拉汽车。张小龙此前的演讲也说到:要听到用户说“好玩”,“很酷”。而要让普通人觉得酷,最好就是让很酷的名流也喜欢开这部车。这就像魔音耳机 Beats,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本在广告宣传上,让明星在公众场合,在 MV 里面戴上显眼的 Beats 耳机,营造一种潮流。特斯拉也营造了一种潮流,好莱坞影星李奥纳多就卖掉了他的普锐斯换成了特斯拉。营造社交氛围把特斯拉推进公众视线的焦点,这就是特斯拉与其他绿色能源的不同。

相信特斯拉还掌握了其他的秘密,如果秘密都被你知道了,还能是秘密么?所以每个公司都应该把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你自己的公司知道就行了。

结论

《Zero to One》这本书给我比较大的感慨有两个:

  1. 我们应该要做 0 到 1 的事情,尽管很难代价很高,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一旦实现你就登上人生巅峰了。
  2. 人生不是一张彩票,运气不好只是 loser 的自我安慰罢了。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