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25 朱光潜 - 《诗论》

Jul 16, 2011 at 14:42:24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枫影是初中开始写的新诗,一直到现在还时有写作,只是大学以来文学创作少了很多,实在是太懒。假使在当时让我看到这本书,也许一开始我会傲然一笑,笑这人说的太绝太无理,但是接下来几天必定会一遍遍思索最终认同:“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最正常的表现的方式似乎是散文、小说而不是诗。……许多青年白费许多可贵的精力去做新诗,幼稚的情感发泄完了,才华也就尽了。”
这是全书的最后一篇《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的文章里面所叙述的观点。当我开始写作诗歌的时候我也知道诗歌在我们的时代早已没落,只是从未想过把精力放在诗歌上会是一种浪费。但读罢《诗论》全书,才晓得诗歌的概念与我原先所想并不全然一致。
《诗论》里的诗,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古典诗歌,但是也广义指一切文学的起点,也即朱光潜先生所谓“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而且相信生命如果未至末日,诗也就不会至末日”。所以这一本文学理论所名为《诗论》,其实其所述的道理是可以应用在其他文学体裁之中的,体裁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形式与本质不可分离,但是提取出来的最根本的道理应当是相通的。
全书共分十三章,大致可分为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与其他文艺的关联,诗歌的节奏与声韵,诗歌的格律,以及附录这几个方面。
一、诗歌本身的特点
从诗歌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来作阐述。起源中阐述了诗歌是最原始的文学,而且最早的诗歌是诗、乐、舞不分家的。于是诗歌天然有抒发情感的优势,也天然地有节奏感、有音乐性,只是后来三种艺术形式各有侧重而变得不那么明显。这点与现代许多作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是一致的。其中引用希腊哲学家所谓的“再现”与“表现”的区别联系一节可能较难理解,可以参考《美学史》一书,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在谐隐一章中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诗歌写作技巧,很值得一学。这种技巧可谓“文字游戏”,分为三种:一为“谐”,用文字开玩笑;二为“谜”或“隐”,用文字捉迷藏;三则无固定形式,大致为奇特的文字组织。
境界一章讲述了诗歌的“境界”究为何物,很应该仔细阅读。我们常为一首诗或一首词的境界很高,或者境界如何如何。其实一般人对于“境界”一词事实上知之甚少。文章中引用了《人间词话》的部分段落作为引子,一般赞同一般批判地讲述了“境界”的概念。同时引出了诗歌的情感与意象的关系,进而在论表现一章中做出详细的解释。在这一章,大致把境界定义为“诗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是情景的契合”。所谓情景契合,大约为意象(描写的景物或者其他物件)和情感的契合,也有人称之为“意境”。
在《人间词话》中有把意境分为几层,亦有评意境高下的。在朱光潜看来,意境本无高下,每一首诗各不相同,不能单以意境论高低。比如第三章第三节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争辩。
论表现一章分析了诗歌的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多数人常把文学分为“形式”与“本质”,并往往认为“本质”要重于“形式”。在这一章里,朱光潜先生先是详细说明了“表现”一词的意义,在论证了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联系,最终得出“无体不成形,无形不成体,把形体分开来说,是解剖尸骸,而艺术是有生命的东西。”的结论。也就是说,“形式”与“本质”的区别固然可以有,但是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割裂开来讨论。
二、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与联系
在前一章讨论了“形式”与“本质”的关系之后这一章开始又要讨论“形式的不同了”。事实上在上一章的理论之上,得出是与散文都是文学的结论,但显然我们又不能把散文称为诗,把诗称为散文。所以朱光潜先生不从形式而从文章本身的内涵来判断文章是为诗还是为散文。而不是一般地认为“有韵而为诗,无韵而为文”。这里我认为,作为严肃的文学讨论我们可以仔细阅读并认真做计较,但在平日里阅读之时却不必要这般计较一篇文章的文体了,尤其有了散文诗这种模棱两可的文体之后。
三、诗歌的节奏与声韵
这一部分主要以纯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讲述节奏和声韵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引用了数位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以先做阐述,再做论证的方式步步剖析,最终得出结论。
四、附录
第十三章是写陶渊明的,感觉不如前面的十几章好看,但是最后一篇《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的文章却是大力推荐,看得我直冒冷汗,仿佛文中所说的人便是自己,字字珠玑,字字穿心。
这本书是一部很难得的文学理论,见解独到而深刻,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再加上作者过人雄辩,语言简洁,几乎每一句都令人有大收获,是一部相见恨晚的好书。不过书的理论气很重,所以如果不是喜欢文学又稍微写过一点文字的童鞋读起来可能会有一点吃力,至于其中引用其他哲学家理论的段落,理解起来也是颇为困难,如果读过哲学类的书籍可能会更好理解,比方同作者的《西方美学史》,或者另一本《美学史》一书,均有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