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93 Christina Baker Kline — 《孤儿列车》

Sep 24, 2015 at 14:13:43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孤儿列车》是和《无声告白》《24个比利》一起看的,一口气读了这么多畅销书,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套路的定式,以及定式带来的快餐式的空虚。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孤儿列车》里讲故事的老婆婆薇薇安这个角色,同时这部作品的写作技巧也是三部之中最为娴熟的一部。

1800 年代,美国街头有大量的流浪儿童沦为乞丐,当时年仅 26 岁的美国人 Charles Loring Brace 成立 Children’s Aid Society 组织,并组建了有名的“孤儿列车”(Orphan Train)。Charles 认为只有正当的工作与良好的教育才能使这些流落街头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美国公民。“孤儿列车”就是为了把东部大城市的流浪儿童运送到地广人稀的西部,帮助小孩找到寄养家庭而出现的。

尽管孤儿列车的初衷是以慈善为宗旨,但世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不是每一个寄养家庭都有能力可以负担多一份口粮,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善待小孩。当时有不少小孩在这些家庭受到虐待,家长忽视规定没有送小孩去念书,小孩被迫干苦力活,甚至住在猪圈和马厩,很难说小孩在寄养家庭就一定比流浪生活过得更好。在 1929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运作了 75 年的“孤儿列车”终告停止。尽管“孤儿列车”一直饱受争议,但是 Charles 仍是无可置疑的慈善先锋,他的孤儿列车直接催生了美国现代的儿童保障制度。

美国现行的儿童保障制度由慈善机构担保每个寄养家庭的资格认证,每个月慈善机构会给寄养家庭一笔钱用于支付寄养儿童的各项开销,现在的制度无疑比起 100 多年前要科学得多。但是是否现行的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呢?

英国作家 Christina Baker Kline 挑选了现代儿童保障制度下的不良少女莫莉,与曾经坐过孤儿列车的老婆婆薇薇安这两个人物,通过人物的碰撞为我们讲述了两代孤儿的故事。

莫莉作为故事的引子,因缘际会来到薇薇安家做社区服务以免去因偷书带来的感化院惩罚,从而牵出薇薇安幼时在孤儿列车上的经历。薇薇安来自移民家庭,在一场大火中成为孤儿,从而辗转上了孤儿列车,遭遇了各种悲惨的故事。故事总是一章以明亮幽默的色彩讲述莫莉的故事,下一章则回到黑暗的20 世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喜欢老年的薇薇安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幽默地应对生活的态度,而对进入黑暗世纪的故事感到焦虑。这正是本作精妙之处。

明暗的强烈对比令读者感到深刻的冲击,但是就故事本身来说,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段历史背景,并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主角所遭遇的不幸也是现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都用滥的桥段,基本上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后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且薇薇安后来终于遇到好人家之后就一路顺风顺水,也有点缺乏波澜。总的来说,《无声告白》与《孤儿列车》都是一个套路,抓住比较符合读者关注点的情感切入点,以常人不曾经历的情感体验来打动读者。但是这两部作品的结尾都比较普通,中后期悬念不足导致结尾无力,比如《孤儿列车》后期过于平稳,《无声告白》则中后期直接阐明了孩子自杀的终极悬念,已经没什么悬念可以再布置了。

三部作品之中应该《24个比利》的故事最好做铺垫,悬念可以轻易就推到顶点——毕竟精神病可以是极不稳定的状态——但是作者为了纪实就放弃了技巧的应用,有点可惜。

15.09.24/中午
于 T.i.T

参考链接

Wikipedia: Orphan Train
Wikipedia: Christina Baker K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