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转眼来到 2020 年,因为本人拖更成性,“每周读书”系列的“每周”早已名存实亡。所以想着 2020 年我们干脆开一个新系列好了。
其实就算按照本系列更新的巅峰时期我都很难做到真的每个礼拜输出一篇文章。我的输出流程是,一读书,二作笔记,三才是输出文章,这些都需要不少时间。2019 年我的时间分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客观上不足以维持每周的输出。
当然阅读依然是件很棒的事情。2019 年我一共读完了 16 本书,其中也有些我觉得很有趣、很实用,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书。所以既然做不到,就不再给自己设定“每周”的标题,就叫大白话“枫影读书”吧 (已更名“枫影夜读”),希望能够输出更多的分享给大家。
一、混乱与秩序
曾经我们在聊《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时提到过人生的意义可能并不是能够被“寻找到”的,而是需要由自己来“拼凑”和“定义”。不过那本书主要讨论的还是“外部”的,而不是“自身”的。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一直在探索“自我”,有的人探索得比较快,比较深,有的人可能懵懵懂懂,一辈子也不太有“自我意识”,一直被来自外部的压力、要求、规范、约束驱动着往前跑。
一个婴孩降生于世,他是空白的。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在课堂练习加减乘除是学习,在社会被生活的车轱辘碾压过去是学习,对自我意识的探索也是学习。曾经我介绍自己的纸笔思维练习方法 FWP 时说过凡事都需要练习,不仅木匠铁匠运动员需要练习,对自我的探索,对思维方式的修正也需要练习。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大人不希望小孩子看到不该看的东西”,这不仅是现在引起社会关注的“性教育”问题,更基础的我觉得是“大人普遍没有在教授社会的混乱与黑暗”给小孩子。不仅是东方文明,西方社会也普遍希望教授给小孩一个理想的世界,(改编后的)童话故事里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此。小孩子不在课堂里学会现实世界的真实样貌,他就得在面对社会的车轱辘时受到更大的冲击和挫折。
前阵子有一个纪录片挺火的,叫做《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我留意到镜头中那些工作在福耀玻璃美国工厂里的美国本地员工们,他们抱怨工资太低,工作时间太长的委屈与无力的表情,像极了初入社会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年轻人们。
我想这是两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一则外部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个世界本质上是黑暗与残酷的,人生是痛苦且艰难的。在物质丰富,生活稳定的年代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这个世界很美好,所有的事物都应该像童话般美丽一样的错觉。比如说发达国家美国,比如说出生在摆脱了饥饿、战争等基本生存困境的今天的孩子们。
另一方面,当外部世界不如预期的时候,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我们感受到的是混乱,而我们期望的是秩序。
地球诞生至今大约有 45.4 亿年,历史上有过五次极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恐龙大灭绝,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而智人出现只有几十万年,人类文明有记载的也不过几千年。人类的寿命与这巨大的时间尺度比起来九牛一毛,甚至直到几十年前,全世界的人类还在因为饥饿问题而烦恼,二战距今也才 75 年。这个世界的历史几乎全部主题都是苦难,这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跑到草原,进化出双腿直立行走,能够活到今天是因为智人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自然选择中占到优势生存下来。生存,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要命题,既不是理想,也不是童话,更不是改变世界。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理想与改变世界不好,这些品质依然是人类所需要的,否则人类历史就没有办法往前进步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想要改变世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一心想要用理想来应对现实,没问题,请承担你的代价,而不是一边抱怨这个世界太糟糕,一边又逃避自己应该为此而付出的代价。
说到底,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痛苦,是混乱。人类通过通过改变自己,适应世界,达成某种程度的秩序。可以说没有混乱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如道家的太极,黑为混乱,白为秩序,人生的意义就是一只脚踩在混乱中,一只脚踩在秩序上,在黑白之间的曲线上弯曲前行。
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来自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Jordan Peterson 所著的 12 Rules for Life (中文版译为《人生十二法则》)的基础,在混乱与秩序中交替前行。
二、解决混乱的灵药
人类是动物的一种,动物有情绪,人类也有情绪,我们会愤怒,会开心,会哀伤,会哭泣。在大脑的进化中,这些情绪反应是由比较古老的部分所控制的,而现代人所推崇的所谓“理性”则是由后来发展出来的部分控制。所以当我们面对突发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脸红,会愤怒,所谓眼神会出卖你。
通常大家都说要克制,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类云云。但其实 2019 年我学到非常有用的一句话是:
当你出现情绪的时候,就是你进行自我分析的最佳时机。
情绪并不可怕,情绪并不需要被“压抑”,情绪是因为我们遇到“不符合预期”的事情时,旧脑非常快速的反应,也是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最佳时机。只是通常我们任由自己的情绪去直接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所以从表象上看似乎我们只要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就好了。但其实不是的,能够从容面对各种状况的人往往不是他能够克制,而是因为他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所以他能够很自信地应对这些状况。
所以每一次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当下或者事后都会好好分析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地方没有自信,或者什么地方没做好,没能给这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说告诉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压抑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完全没用的。
当然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从一个剥离的角度回顾自己,这里涉及“自我意识”的训练,可以参考这本书的翻译者——"Steve说播客"的主播史秀雄——曾经介绍的“个人成长史”的练习(这个练习方法也是史秀雄在加拿大留学期间,Jordan Peterson 布置给他们的大作业)。根据我的观察,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没办法从自己的驱壳中跳出来观察自己,这样他的一切情绪反应都只是本能与旧脑的应激反应,没有办法从中自省与改变,也就无法成长。所以“自我意识”是这一切的基础,我以为 Jordan Peterson 没有在这本书中提到这个前提,故在此一提。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An Antidote to Chaos,中文翻译为解决混乱的灵药。前面我们分析了遇到“不符合预期”的事情时我们会觉得遇到了“混乱”。这本书的副标题大概是想让读者读完之后能够掌握应对“混乱”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自信从容地,把突发事件消于无形之中。
书里提到的十二条法则涵盖了人生的多个方面。现年 58 岁(1962 年生)的 Jordan Peterson,无论是学术上的成就还是人生阅历,完全有资格给年轻人建议。他也经常在 Quora 上面回答问题,这 12 条法则就是他给问题 "What are 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everyone should know?" 的回答。
三、人生十二法则
这十二条法则如下:
- Stand up straight with your shoulders back
- 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want the best for you
- Compare yourself to who you were yesterday, not to who someone else is today
- Do not let your children do anything that makes you dislike them
- Set your house in perfect order before you criticise the world
- Pursue what is meaningful (not what is expedient)
- Tell the truth – or, at least, don't lie
- Assume that the person you are listening to might know something you don't
- Be precise in your speech
- Do not bother children when they are skateboarding
- Pet a cat when you encounter one on the street
单看这十二句话应该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作者每一个法则都用完整的一章来解释,内容详实,极具深度,有些观点也颇为新颖,当然有些例子和观点跟美国文化相关度较高,我自己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代入感不会很强,但是总体读下来,全书的质量还是很高的,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
比如第一条法则:"Stand up straight with your shoulders back",中文译为:"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前半句是译者自己根据章节内容加的,后半句是直译。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龙虾(Lobster)的故事。相比起人类的大脑,龙虾的神经系统要简单得多,所以科学家可以根据龙虾的行为和神经系统的反应,相对准确地解释二者的关系。研究这种简单的系统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加复杂的系统,比如我们的大脑。
龙虾是一种生活在海床上的动物,成年的龙虾每年都会脱壳一两次,脱壳的时候就会变得很脆弱,所以它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既能有足够的食物,又能保护自己免受天敌或者其他威胁的伤害。
这样的地方当然很多龙虾都想去,那当两只龙虾遇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有可能要互相攻击,抢夺地盘。但是如果说每一次遇到其他龙虾他们都要打一架的话,那这个伤亡的代价就太惨重了,如果实力悬殊那获胜的一方可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如果实力相当,可能结果非死即伤,胜利的一方以后面对其他龙虾也会处于弱势。
所以龙虾群体就演化出一种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斗争升级机制。第一阶段,两只龙虾会互相张牙舞爪,同时用眼睛下方的喷嘴向对方喷射液体,就跟吐口水似的。如果双方大小差异很大,弱的一方可以从对方的钳子大小以及喷射出的液体的信息知道对方比自己强壮很多,然后落荒而逃。
如果这一阶段势均力敌,那就进入第二阶段:双方拼命抽打触须,钳子向下收起,一只前进,一只后退,然后轮到对方前进,另一只后退。这么来回几次,看看有没有人觉得自己不够打先逃。
如果还不逃,那就继续第三阶段:真正开打了。这一阶段有点像摔跤,双方伸出钳子要把对方掀翻,先被掀翻的一方通常会承认对手厉害,然后逃走。
但是如果都无法掀翻对方,或者说输了的那一方不服输,那么就是最后阶段,真刀真枪地,用钳子夹住对方的腿、触须、眼镜等软弱的部位,斗个你死我活。通常这种情况无论胜负,不管生死,双方都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在以后的战斗中很可能处于劣势,这也是龙虾们极力想要避免的局面。
在斗争当中,战败的那只龙虾,无论它之前有多厉害,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都会完全没有斗志,垂头丧气,信心全无。如果说这只龙虾之前还是在某片海域里占有统治地位的大龙虾,他的大脑甚至会彻底重构,以便适应他新的“卑微”的身份,否则他无法承受从“君王”降为“草民”的打击。像是从事业巅峰被打击到谷底的人类一样,也会有类似的情感转变。
科学家就从龙虾的研究中发现了他们的神经元通信传递的化学递质——血清素和章鱼胺。血清素高、章鱼胺低的龙虾往往会变得趾高气昂,斗志满满,反之则垂头丧气,毫无战意。实际上血清素也被用于治疗人类的抑郁症。
Jordan Peterson 在 YouTube 也有一个 Channel,专门放他的 TED,公开课之类的演讲视频,龙虾故事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所以国内也有人叫他“龙虾教授”。他讲龙虾的故事主要是想带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统治地位并不来自于人类文化,而是根植于大脑的。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人类世界的统治阶级是文化的产物,但是通过龙虾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实在动物界这些“统治地位”的例子比比皆是,龙虾是一种,猩猩也是。说明这种等级制度基本上动物世界运行的基础,是这个世界的规则之一,只不过在人类社会,这种等级的划分往往包含了多个维度。一个学生在中国学校里,通常是以成绩论高低,当然家境、样貌、运动能力等都对一个人的综合水平有影响,但是一直以来“分数”才是中国学校里的“正统评价”。这种正统评价其实是非常单一的,所以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了之后,就会突然发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再管用了。
当然人们又选择了另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单一评价标准:财富。权力、能力、职位等等往往都与财富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当财富能够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水平时,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可惜的是,学校里的“分数”能够大致反应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社会上公认的“财富”却可以由很多个维度共同决定,这中间当然也包括运气。
于是你就会发现,在不同的组织里,通常会有不同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游戏规则。在规则下把游戏玩得好的人就是赢家,跟动物世界的赢家通吃一样,人类社会也是赢家通吃。金字塔顶端 1% 的人掌握的财富跟 50% 的底层人民掌握的财富一样多。
但是今天没有把规则玩好并不代表一直玩不好,而且人类世界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非常多,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组织都在构建自己的等级制度和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在一个维度上不如别人做得好并不代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时候如果陷入战败龙虾的状态,就应该意识到是血清素和章鱼胺在作祟。
只要你笔挺站立,昂首挺胸(Stand up straight with your shoulders back),其他龙虾看到你就会觉得,哇塞,这是一只常胜龙虾诶。从而给自己带来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任由战败情绪作祟,反而陷入恶性循环,掉进穷人陷阱,再也出不来。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通常战败的人会告诉自己“我没得选择”,从而获得一种“受害者的安慰”。因为这是最简单,最不费力,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战败者状态。如果你想要从战败者状态站起来,首先你得自省,得有自我意识,得知道“哦,原来我自己受到了血清素的影响”,然后你得有勇气,得有面对困难挑战极限的勇气。一只脚踩在黑色的混乱,另一只脚踏上白色的秩序,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在黑白交替中拼凑出意义的地图,而不是浑浑噩噩,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本书讲了很多内容,而且都很深刻,龙虾一章从分析龙虾的神经系统与生理基础,讲到陷入焦虑、脆弱、抑郁的原因和陷阱,再然后告诉读者朋友如何能够走出失败者模式。我觉得 Jordan Peterson 讲的东西是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意义的,但是阅读起来需要有自我意识前提,并且有些分析相对学术,有一定门槛,当然比起学术论文还是通俗得多。
在后面的章节里 Jordan Peterson 还分析了自己如何跟自己和解,好好照顾自己,分析了如何放弃损友,分析了如何让自己不要跟别人比较,而是跟昨天的自己比较等非常具有积极人生意义的话题。
我觉得读起来获益良多。虽然在玩滑板的例子、养狗养猫的例子、以及教育小孩的例子上我没有办法感同身受,但是很多道理在生活中曾经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读书的过程就像一盏灯突然照亮了这些模糊的地方,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我在阅读 Jordan Peterson 的这十二条法则的时候常常映照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往往会有额外的收获,这些收获并不一定直接来自于这本书,我对于这些法则的理解也是非常主观的个人理解。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理解。
希望所有人都能昂首挺胸,做一只获胜的龙虾。
2020.01.05/下午
于自居
四、关于翻译
我购买了本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皆为 Kindle 版本。英文版是 Random House Canada 在 2018 年 1 月出版的,ASIN 为 B0797Y87JC。中文版为史秀雄翻译的《人生十二法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 2019 年 11 月 1 日出版。史秀雄老师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曾经上过 Jordan Peterson 的课,我在听他的播客时曾经听他提起过这本书,所以英文版很早就买了但是一直没读。最近听史秀雄的播客才知道原来他翻译了这本书并且已经开售了,于是完整地读完了中文版,翻译质量很好,非常流畅。
英文原版并不算很难读,但是专门名词有点多,而且 Jordan Peterson 写书有点跳跃,比如第一章开头才刚讲了龙虾几句立刻就跳到鸟类关于领地之争去了。像是这句:
High serotonin/low octopamine characterizes the victor. The opposite neurochemical configuration, a high ratio of octopamine to serotonin, produces a defeated-looking, scrunched-up, inhibited, drooping, skulking sort of lobster, very likely to hang around street corners, and to vanish at the first hint of trouble.
专有名词和非常长的句子对我这种英文水平一般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所以如果只是想了解 Jordan Peterson 的十二法则的核心,那么阅读中文版是足够的。
不过中文版对于这十二法则的翻译,基本都在前面加了半句译者对章节内容的总结,并非法则原文。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条法则的翻译之外,第三条是: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want the best for you.
翻译为: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后面是直译,前半句则是总结。我觉得如果不太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误以为原文就是整句,如果能说明一下更好。(译者曰此半句为编辑所加,我觉得很能理解😂)
另外中文版每个章节前面都会截取一小段原文和翻译,这个英文版也是没有的,比如第一条龙虾法则,中文版截取了一小段:
ATTEND CAREFULLY TO YOUR POSTURE. QUIT DROOPING AND HUNCHING AROUND. SPEAK YOUR MIND. PUT YOUR DESIRES FORWARD, AS IF YOU HAD A RIGHT TO THEM-AT LEAST THE SAME RIGHT AS OTHERS.
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
说你所想,追你所求,
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
这是中英文的一点差异,但是总的来说中文版翻译的很好,值得推荐。
五、关于本作
- 我的评分: ⭐️⭐️⭐️⭐️(4/5)
- 书名: 人生十二法则(12 Rules for Life)
- 作者: 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
- 译者: 史秀雄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9年11月1日)
- ASIN: B08133KS2K
- 版本: Kindle电子书
六、参考资料
想阅读本栏目旧文("每周读书")的读者朋友可点此直达。